火車車輪是機車車輛與鋼軌直接接觸的核心部件,其狀態直接關系到列車的運行安全、平穩性和經濟性。車輪踏面(即車輪與鋼軌接觸的工作表面)在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類型的損傷,這些損傷統稱為“踏面傷口”或“踏面缺陷”。科學、統一地界定這些傷口的類型、嚴重程度標準及其處置要求,是保障鐵路運輸安全的關鍵環節。
一、 踏面傷口的定義與重要性
定義:車輪踏面傷口是指在車輪滾動圓(踏面)區域出現的,超出允許限度的材料缺失、變形、裂紋或其他異常狀態。這些傷口破壞了踏面的理想幾何形狀和材料完整性。
重要性:
安全: 嚴重傷口可能導致車輪崩裂、脫軌等災難性事故;影響輪軌接觸關系,降低粘著力和制動效果;加劇對軌道結構的沖擊破壞。
平穩性: 傷口是引起輪軌沖擊噪聲、車輛異常振動(如“扁疤”引起的周期性沖擊)的主要原因,影響乘坐舒適度。
經濟性: 加速車輪本身和鋼軌的磨耗;增加維修成本(頻繁鏇修或更換車輪);可能導致列車晚點甚至停運。
二、 常見踏面傷口類型及其判定標準
各國鐵路管理部門和車輛制造商都有詳細的技術規范(如中國鐵路的《鐵路機車車輛修理規則》、《鐵路貨車運用維修規程》,國際鐵路聯盟UIC標準,AAR標準等),對不同類型的踏面傷口規定了具體的尺寸限值。以下列舉幾種最常見傷口的判定標準(具體數值需參照最新有效版本的標準文件,此處提供通用性描述和典型范圍):
1. 踏面剝離:
描述: 踏面表層金屬材料因疲勞、材質缺陷或過大的接觸應力(如制動熱負荷)而發生的片狀剝落。常呈現為月牙形、魚鱗狀或不規則坑洼。
標準:
長度: 單個剝離的長度(沿圓周方向測量)不得超過規定值(例如:客運車輛常要求≤30mm;貨運車輛可能放寬至≤50mm或更長,但需考慮剝離深度和分布)。
深度: 剝離坑的深度通常有嚴格限制(例如:≤1mm或≤0.5mm)。深度超標意味著材料損失嚴重,應力集中風險高。
分布: 同一車輪上,剝離的總長度或密集程度(如相鄰剝離間距)也可能有限制。禁止存在貫通整個踏面寬度的剝離。
位置: 剝離發生在踏面主要工作區域(滾動圓附近)時危害更大。
2. 踏面擦傷:
描述: 車輪在鋼軌上發生滑動摩擦(如制動抱死、空轉打滑)導致局部區域瞬間高溫熔化或嚴重塑性變形,冷卻后形成扁平的硬化區域(扁疤)或材料堆積/溝槽。
標準:
長度: 單個擦傷的長度(圓周方向)是主要判據(例如:≤60mm, ≤75mm, 或按車輪直徑比例計算)。超過臨界長度會引起顯著的周期性沖擊振動。
深度: 擦傷凹陷或凸起的高度差(深度)通常也有限制(例如:≤1mm或≤0.5mm),過深會破壞輪軌接觸幾何。
數量: 同一車輪上允許存在的擦傷數量有限(如≤2處),且相鄰擦傷間距需足夠大。
“扁疤”特指: 長度超標或深度超標的擦傷通常被稱為“扁疤”,是重點檢修對象。
3. 踏面凹陷:
描述: 由于碾壓軌面上硬質異物(如道碴、金屬塊)或車輪材質局部缺陷造成的踏面局部壓痕。
標準: 主要關注深度(例如:≤1mm)和是否伴隨裂紋。小而深的凹陷應力集中嚴重。
4. 踏面裂紋:
描述: 出現在踏面或輪緣根部區域的裂紋,是最危險的缺陷類型,可能導致車輪崩裂。包括徑向裂紋、圓周向裂紋等。
標準:
絕對禁止: 絕大多數標準規定,踏面工作區域(滾動圓及附近)出現任何肉眼可見的裂紋都是絕對禁止的,必須立即停止使用并更換車輪。
檢查方法: 裂紋檢測通常依賴磁粉探傷(MT)或超聲波探傷(UT)等無損檢測手段,目視檢查發現可疑跡象時也必須進行專業探傷確認。
5. 局部異常磨耗:
描述: 不均勻磨耗形成的臺階、溝槽等。
標準: 對磨耗臺階的高度差(例如:≤0.5mm)、溝槽的深度和寬度有規定。過大的臺階會干擾輪軌正常接觸。
6. 碾堆:
描述: 在擦傷或嚴重剝離邊緣形成的材料隆起(塑性變形)。
標準: 隆起的高度通常有限制(例如:≤1mm),過高的碾堆會加劇沖擊。
三、 通用性踏面狀態限值
除了針對特定傷口的判據,標準還對踏面的整體狀態有要求:
輪緣厚度: 保證導向功能。
踏面磨耗深度: 超過限度會影響輪徑、輪軌接觸幾何和強度。
輪徑差: 同一轉向架、同一車輛或同一動力單元內,各車輪直徑差需控制在允許范圍內(如≤1mm, ≤2mm),以保證運行平穩性和減少滑動。
踏面輪廓: 踏面形狀應符合規定的輪廓(如S1002, JM, LMA等)。過度偏離標準輪廓會影響動力學性能,需要通過鏇修恢復。
四、 檢測方法與工具
目視檢查: 最基本、最常用的方法。檢查員利用手電筒、鏡子等工具仔細觀察踏面和輪緣。
車輪檢查器/第四種檢查器: 專用量具,可快速測量輪緣厚度、高度、踏面磨耗、輪徑差(相對測量)以及擦傷/剝離長度等關鍵參數。
輪徑尺: 精確測量車輪滾動圓直徑。
踏面輪廓儀: 接觸式或激光非接觸式,精確測量并繪制踏面輪廓形狀,與標準模板對比,評估磨耗和變形。
無損檢測(NDT):
磁粉探傷: 檢測踏面和輪緣區域的表面及近表面裂紋(特別是輪輞裂紋)。
超聲波探傷: 檢測車輪內部缺陷(如輻板孔裂紋、輪輞內部缺陷)和深度較大的表面裂紋。
在線監測系統: 部署在軌道上的聲學監測(Acoustic Detection Systems, ADS)、軌道沖擊載荷監測(Wheel Impact Load Detectors, WILD)等,能實時檢測通過車輪的扁疤等缺陷引起的異常沖擊信號,提供預警。
五、 處置原則與流程
1. 發現與記錄: 任何檢查(日常、定期、臨修)中發現踏面傷口,必須準確記錄其類型、位置、尺寸(長度、深度、數量等)。
2. 對照標準: 將測量結果與適用的技術標準進行嚴格比對。
3. 處置決策:
允許運行: 傷口尺寸在允許限度內,且無擴展風險,可繼續監控運行至下一次計劃修。
鏇修: 傷口超標但未達到報廢程度(如剝離、擦傷、磨耗超限、輪廓失準),需在車輪車床(不落輪鏇或落輪鏇)上進行鏇修,恢復踏面幾何形狀和尺寸至標準范圍內。鏇修量需盡量經濟。
更換車輪: 出現以下情況必須更換車輪:
任何踏面裂紋。
傷口尺寸嚴重超標,鏇修后無法保證輪輞最小厚度或輪徑滿足要求。
輪輞厚度低于報廢限度。
內部缺陷(經UT確認)超標。
其他結構損傷(如輪轂松動、輻板嚴重變形裂紋)。
4. 鏇修/更換后檢查: 鏇修后需重新檢查踏面尺寸和輪廓;更換車輪后需檢查輪徑差、安裝狀態等。
5. 跟蹤監控: 對于接近限值或特定類型的傷口(如輕微剝離),在允許運行期間需加強監控,觀察其發展情況。
六、 標準的發展與挑戰
精細化與科學化: 現代標準越來越基于深入的輪軌關系研究、疲勞斷裂力學分析和大量運用數據統計,力求限值設定更科學、更經濟。
狀態修導向: 結合先進的在線監測和預測性維護技術,標準可能向更動態、基于實際狀態評估的方向發展。
新材料新工藝: 新型車輪材料(如改進型CL60、ER8, 貝氏體鋼)和制造工藝(如輾鋼、鑄鋼、熱處理)的應用,需要對標準的適用性進行評估和更新。
高速重載挑戰: 高速列車和重載貨車對車輪踏面狀態的要求更為苛刻,其標準通常更嚴格。
結論
火車輪踏面傷口標準是保障鐵路運輸安全、高效、經濟的基石。它是一套嚴謹、細致的技術規范體系,明確界定了各類常見踏面缺陷(剝離、擦傷、裂紋、凹陷等)的允許限值和處置要求。嚴格執行這些標準,依賴于規范的檢查流程、準確的測量工具(從簡單量具到精密輪廓儀和NDT設備)和科學的處置決策(鏇修或更換)。隨著技術進步和運用經驗的積累,踏面傷口標準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,以適應更高速度、更大運量和更嚴苛運行環境的需求。對檢修人員和工程師而言,深刻理解并熟練應用這些標準,是確保車輪處于良好工作狀態、防范運行風險的核心能力。
手機掃一掃
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
手機掃一掃
關注我們抖音號